我校陈立新教授、范修林研究员团队《Nature Energy》:500 Wh kg-1锂金属软包电池

发布者:史杨审核:史杨终审:王勇发布时间:2024-08-23浏览次数:11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是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而作为eVTOL的核心组件,动力电池的性能成为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为了满足eVTOL在尖端领域的应用,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达到500 Wh kg-1,而未来这一要求还会更高。锂金属负极(LMA)被认为是二次电池金属负极中的“圣杯”,而锂金属电池(LMBs)是实现500 Wh kg-1能量密度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在追求高能量密度LMBs的过程中,锂枝晶、低库伦效率(CE)等问题始终限制着LMBs的研发进展。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是通过电解液工程调节Li+溶剂化结构,使其在LMA表面形成由接触离子对(CIPs)和离子聚集体(AGGs)衍生的富无机组分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实现对锂枝晶和副反应的抑制。基于此,盐包溶剂型电解液、弱溶剂化型电解液和高熵电解液等新兴概念极大地促进了LMBs的蓬勃发展。在解析电解液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时,除电解液体相区域外,直接影响电极/电解液之间非均相反应的界面性质也需要加以重视。电极/电解液界面上存在着高强度的界面电场,该电场施加的作用力会导致CIPs和AGGs中Li+与阴离子的配位关系发生解离。这种界面处Li+溶剂化结构演化是决定SEI化学构成的关键。因此,全面理解电极/电解液界面化学,需要综合考虑Li+溶剂化团簇和界面电场等因素。

    为了解析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实现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浙江大学陈立新教授、范修林研究员团队揭示了界面溶剂化结构的振荡式分布模型,提出一种介电调控策略,以提高电极/电解液界面处阴阳离子的振荡幅度,从而促进形成更致密且富含无机物的SEI。基于此策略所设计的电解液使得6 Ah锂金属软包电池在贫液情况下(电解液注液量1 g Ah-1)实现500 Wh kg-1的能量密度。

    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4822日,被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Energy》在线刊登。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张硕卿博士和李如宏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范修林研究员,并受到浙江大学陈立新教授以及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李永、郭瑞博士,华为中央研究院瓦特实验室洪响、马强博士,腾讯优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沈炎宾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邓涛副教授的大力支持。浙江大学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单位。

    为了评测电解液与LMA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本工作基于两个参数筛选合适的溶剂,以构建电解液(图1a1b)。一个参数是溶剂的还原电位(Ereductionvs. Li/Li+),较小的Ereduction值表明该溶剂对LMA具有较高的还原稳定性;另一个参数是在溶剂中形成离子对的临界距离(q),较大的q值意味着离子对在相应溶剂中更容易形成,即阴离子参与配位的溶剂化结构更容易出现。此外,本工作选取氟苯(FB)、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TTE)和1,1,1,3,3-五氟丁烷(PFB三种特定分子来调节介电环境,因为它们分别具有较低(5.42)、中等(6.21)和较高(11.99)的介电常数。为了充分了解电解液的具体性质与CE的关联,本工作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来确定各个电解液描述符对CE的重要性(图1c)。AGG2AGG3两种溶剂化结构对实现高锂金属CE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介电常数(εs)。这一趋势凸显了特定Li+溶剂化结构及其所处介电环境对CE的显著影响。AGG2 + AGG3εsCE之间的变化关系显示,电解液由富含SSIPs转向富含AGGs,使得CE逐渐提高到~99%,而较大的εs环境将CE数值上限提升至99.82%(图1d)。

1 解析电解液对CE的影响。a)电解液中Li+溶剂化团簇和介电环境的示意图;(b)不同溶剂中形成离子对的临界距离和溶剂还原电位的关系图;(c)电解液描述符对CE重要性的归一化排序;(dAGG-εs-CE的等高线图。

 尽管不同电解液的体相区域存在类似的溶剂化结构,但在界面电场影响下溶剂化结构不同程度的解离会导致电解液表现出不同的电化学性能(图2a)。Li+溶剂化团簇的界面脱溶剂化过程受电压影响,界面电场可以加速Li+溶剂化团簇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处的解离(图2b)。带负电的阴离子被电场排斥,而从溶剂化壳层中释放出的溶剂易被还原,最终导致SEI包含更多有机组分。抑制电场的解离效应有利于维持界面溶剂化团簇的结构完整性,从而保证阴离子参与SEI形成。PFB电解液中Li+溶剂化团簇在界面处受到电场解离的影响较小(图2c-2h),这得益于PFB较大的介电常数对外部电场的屏蔽作用。DFT计算结算显示Li+FSI-离子在垂直于Cu表面的空间区域内呈现周期性的振荡式分布(图2i2j),其中,振荡周期(即相邻峰在横坐标上的距离)取决于Li+-FSI-配位对的半径,而振荡幅度或电荷强度(即纵坐标上的峰强度)则取决于相应空间位置上Li+FSI-离子的集聚量。PFB电解液中,界面处离子的振荡幅值较大,说明电极表面附近存在较多富阴离子配位的溶剂化结构。

2 界面动力学研究。a)界面电场作用下离子对在界面处的解离示意图;(bPFB电解液中弛豫时间分布结果;(c)解离动力学的数学拟合;(d原位拉曼试验示意图;(e)时间-电压曲线;(fTTE和(gPFB电解液中锂沉积/剥离时的拉曼光谱变化;(hLi+-DMELi+-FSI-配位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iTTE和(jPFB电解液中振荡式Li+FSI-分布。

  SEI质量与界面处Li+溶剂化结构直接相关,并最终决定了循环过程中电解液在界面处的消耗。本工作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方法模拟了LMA/电解液界面相随反应时间的变化。随着界面反应的进行,SEI逐渐覆盖LMA表面,同时填补了LMA和电解液之间的空隙体积。PFB电解液可以实现对LMA的快速致密钝化(图3a-3e)。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明了阴离子衍生SEI的反应过程。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提供了离子碎片的三维可视化分布(图3o)。在PFB电解液中沉积的锂金属表面,无机组分分布均匀,丰度高于有机组分。无机组分主要集中在较浅的深度范围内,表明锂金属表面形成致密SEI

3 锂离子溶剂化结构与界面化学的相关性。a, b, c, d, eTTE和(f, g, h, i, jPFB电解液中SEI孔隙度随反应进行的演化和界面SEI快照;(k, mTTE和(l, nPFB电解液中锂金属的XPS深度分布图;(o离子碎片的三维可视化分布图。

  进一步,本工作研究了锂沉积的微观结构尺寸和表面力学性能(图4)。为了便于讨论,TTEPFB电解液中沉积的锂分别记为LiTTELiPFB连续堆叠的LiTTE出现脱离铜集流体的裂纹,而对于PFB电解液,LiPFB均呈现致密沉积,与铜集流体保持良好连接(图4a-4d)。图4e显示LiPFB的平均厚度(LiPFB61.2 μmLiTTE67.9 μm)和相应的数据离散度均比LiTTE小,证明了LiPFB沉积形貌更紧凑、更致密。原子力显微镜(AFM)表明在PFB电解液中锂沉积得更均匀且衍生的SEI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图4f-4k)。上述表征结果证明LiPFB表现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验证了高介电环境保证阴离子在界面的优先分解,从而赋予锂沉积层良好的界面化学性质和坚韧的体相刚性。

4 锂沉积的微观结构。使用(abTTE和(cdPFB电解液充满电的无负极软包电池的X射线断层扫描图像;(e)锂厚度的统计比较;(fLiTTE和(gLiPFBAFM图像;(hLiTTELiPFBDMT模量分布;(i)力-位移曲线中AFM探针与锂金属相互作用的示意图;在(jTTE电解液和(kPFB电解液中沉积锂表面的力-位移曲线。

  本工作使用锂金属软包电池对PFB电解液的实用性进行测试(图5a-5c)。500 mAhLi||NCM622软包电池经过400圈循环之后,容量保留率为80.4%(图5d5e)。进一步,本工作设计了6 Ah的锂金属电池,其中使用了0.1 mmLMA,面积载量为26 mg cm-2NCM811正极和E/C1 g (Ah)-1的电解液用量。该软包电池的能量密度为500 Wh kg-1,经过150次充放电循环后,Li||NCM811软包电池保持了初始容量的92%,验证了锂金属软包电池设计规则的可行性,证明了PFB电解液在高能量密度储能体系中的实用性。阴离子集成的溶剂化结构赋予LMA强大而稳定的SEI,使得仅添加少量电解液,锂金属软包电池也能完成持久的能量输出。这项研究为高能量密度LMBs电解液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5 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a)软包电池的参数示意图;(b)软包电池各组分的重量占比(橙色: LMA, 0-9%;绿色:隔膜,1.5%-4%;灰色: Al, 2%-5%;紫色:包装材料,4%-10%);(c)软包电池能量密度随各参数优化的增加趋势;(d500 mAh Li||NCM622软包电池的循环性能和(e)容量-电压图;(f6 Ah Li||NCM811软包电池的循环性能;(g)前人报道的锂金属软包电池与本研究中软包电池的比较(筛选标准:能量密度≥ 300 Wh kg-1,循环寿命≥100圈)。